清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有过一番话:“子孙若如我,留钱做什么?贤而多财,财损其志;子孙不如我,留钱做什么?愚而多财,益增其过。”这句话经过深思后不难发现其内在的道理平台配资炒股,尤其是在当今社会,这番告诫显得尤为重要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,都不必过于积累财富,特别是对于后代而言,过多的财富不仅未必是福,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祸患。遗憾的是,许多人虽然赞同这种思想,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难以践行,贪图财富的欲望往往让人难以自拔。
然而,也不是所有人都未曾从这番话中得到启发。1998年,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张立昌便遇到了一个例外。那一天,他接待了曾长期在天津市政府工作的顾问方放,方放交给了他一个信封,并郑重其事地告知:“这是李瑞环同志的遗嘱。”张立昌和方放一样,都感到疑惑:李瑞环当时才64岁,身体健康,怎么会想到立遗嘱呢?在中国,遗嘱往往是人临终时才会写下的事,李瑞环却提前做好了安排。
展开剩余75%方放曾亲自问过李瑞环,为什么这么年轻、身体如此健康,却急于立遗嘱。李瑞环的回答让人深思:“很多遗嘱都是人在弥留之际匆忙立下的,难以真实表达个人的心愿。我现在正值清醒,天津的很多人都还在职,正是时候把我的心意告诉大家,确保我的意愿得到忠实记录。”信封打开后,张立昌看到李瑞环写下的遗嘱内容:“我对天津人民有深厚的感情,若我去世,我所有的财产都不会留给我的子女,而是捐出用于帮助贫困学生。”这个决定并不是突然的,李瑞环其实早已有了捐资助学的计划。
早在1996年,李瑞环就已悄然开始资助贫困学生。当时他用自己的一笔稿费5万元捐给了天津市委教卫工委,用于资助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贫困学生。尽管他不愿透露捐款者身份,但他还是强调:“要保守秘密,如果实在推不过去,就说是‘一位老共产党员’。”这个小小的举动背后,是李瑞环想要传递的更深层次的信念——用行动告诉社会,党员中的绝大多数是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的。之后的七年间,李瑞环捐款总额已达到53万多元,资助了148名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。
2004年,他更进一步,凑集资金设立了一个基金会,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。到了2009年,由于受助学生人数的激增,助学基金逐渐出现了资金不足的情况。方放告诉李瑞环,按照当前的资助标准,基金的余额已经不够每年支出,李瑞环安慰道:“资金的问题我会妥善解决。”虽然李瑞环的个人积蓄并不丰富,但他通过自己的朋友们筹集了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基金的运作。
李瑞环在业余时间喜欢写书法,并且与著名画家吴冠中有着深厚的友谊。1979年,吴冠中为首都机场绘制了巨幅壁画《北国风光》,并将其赠送给李瑞环作为纪念。时隔多年,李瑞环决定将这幅价值连城的画作拍卖,所得款项继续资助贫困学生。吴冠中得知李瑞环的计划后,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,并将画作交给拍卖公司。2009年,《北国风光》在拍卖会上以3024万元的价格成交,李瑞环将这些资金全数捐入了助学基金会。
李瑞环的这番举动背后,源自他对贫困学生的深刻同情和理解。李瑞环生于天津宝坻的农村家庭,少年时家境贫寒,父母是普通农民。由于家里贫困,他早早失学,常常帮忙家里干活,甚至做些力气活以赚取一点钱。记忆中,有一次除夕,李瑞环挑着楂子去县城卖,但他用卖楂子的钱买了一套连环画,回家后被母亲责骂,甚至因为寒冷的天气被追赶。那时的李瑞环并不在乎外界的责难,他渴望的只是书本,而这份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了他后来无论何时都不曾放弃的动力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李瑞环在北京打工谋生,尽管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,但他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。他不仅学会了数学、物理,还钻研了大量的哲学和理论著作,甚至能背诵《简明哲学词典》中的60多万字。最终,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考入了北京建工业余学院,这一切都证明了他从未放弃学习的决心。李瑞环之所以致力于资助贫困学生,正是因为他深知年轻人的成长需要机会,而许多像他一样家境贫寒的孩子,正是因缺乏机会而错失了人生的转机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能够为更多有志向的年轻人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炒股配资门户_配资平台网站_在线配资炒股观点